2025 年 7 月,欧洲议会通过的《关于电子商务产品安全和监管合规性的决议》,为非欧盟跨境电商卖家投下了巨大阴影。这场直指电商产品安全与监管合规的新规,将从根本上改变欧洲跨境电商的运营格局,尤其对中国出海企业影响深远。
仓储本地化:直邮时代彻底终结
欧盟新规最核心的变化,是要求非欧盟商家必须在欧盟境内设立仓库,所有货物需先进入仓库接受集中检验,再分发至消费者手中。这意味着长期以来 "单件直邮" 的运营模式将成为历史,"直邮避检" 的漏洞被彻底堵死。
对中国卖家而言,这不仅意味着运营模式的根本转变,更需要额外投入仓储建设或租赁成本。
税收政策调整:免税门槛成为历史
当前 150 欧元以下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将被取消,这直接冲击了大量依赖低价小件商品的中国卖家。据统计,约 65% 的包裹存在低报逃税现象,这一政策直指百亿欧元的税收漏洞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不仅影响卖家的定价策略,还可能改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。以往通过拆分订单规避关税的做法将不再可行,部分低价商品的价格优势可能荡然无存。
物流成本重构:阶梯式手续费倒逼本地化
新规还引入了阶梯式快递手续费:非欧盟直邮包裹将被征收 2 欧元 / 件的手续费,而通过欧盟仓库发货仅需 0.5 欧元 / 件,且明确禁止将费用转嫁给消费者。直接倒逼卖家转向本地化仓储。
这对中国卖家意味着什么?要理解欧盟的监管逻辑,我们需要看一组数据:2024 年欧盟进口的 150 欧元以下小额商品达 46 亿件,相当于每天 1200 万件,是 2023 年的 2 倍、2022 年的 3 倍。
快速增长的背后,是三大危机日益凸显:
安全隐患:大量商品存在假冒伪劣、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,消费者健康难以保障。近年来,欧盟 RAPEX 系统通报的中国产不合格商品数量年均增长 12%。
税收损失:低报逃税成行业 "潜规则",每年导致欧盟损失逾百亿欧元税收。仅德国一个国家,2024 年就因跨境电商逃税损失约 35 亿欧元。
公平失衡:部分非欧盟卖家通过逃税、规避合规成本,以低价冲击本地市场,挤压欧盟本土商家生存空间。调查显示,合规的欧盟本土卖家成本比非合规跨境卖家高 30% 左右。
事实上,新规通过 "集中查验 + 税收堵漏",本质是在保护消费者权益、挽回税收损失的同时,为本土商家与合规跨境卖家创造公平的竞争舞台。
面对欧盟监管趋严的大背景,本土账号正成为欧洲跨境卖家的最优选择。